博物馆里品文史#文史人物故事:臭名昭著司马懿_曹魏_曹爽_高平陵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4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在三国乱世的权谋图谱中,司马懿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。他既是辅佐曹魏三代的权臣,以隐忍和智谋搅动风云;也因晚年的政治阴谋和后代篡魏建晋,被后世贴上 “奸雄”“篡逆” 的标签,成为文史记载中 “臭名昭著” 的典型。

一、蛰伏:从 “隐士” 到曹魏核心

司马懿出身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)的世家大族,年轻时就以才学闻名。但他最初对曹操的征召颇为抵触 —— 曹操出身 “赘阉遗丑”,与司马懿的名门身份格格不入,他甚至装病卧床数年以躲避任用。直到 208 年,曹操任丞相后强行征召,司马懿才被迫出仕。

入仕后的司马懿,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出色的能力,逐渐获得曹操的信任。他深知曹操多疑,始终保持低调,在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,暗中辅佐曹丕,成为其核心谋士。曹丕称帝后,司马懿升任尚书令,跻身曹魏权力中枢;魏明帝曹叡时期,他更是以 “托孤大臣” 的身份,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,成为曹魏的 “定海神针”。

展开剩余74%

这一阶段的司马懿,展现的是 “能臣” 特质:他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,抵御诸葛亮北伐,提出的军事策略屡屡奏效;政治上整顿吏治、发展生产,为曹魏稳定立下汗马功劳。此时的他,更像是曹魏的 “守护者”。

二、反噬:高平陵之变的 “奸雄” 底色

真正让司马懿形象彻底反转的,是公元 249 年的 “高平陵之变”。

魏明帝去世后,幼主曹芳继位,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。曹爽是曹魏宗室,野心勃勃,为独揽大权,他逐步架空司马懿,将其明升暗降为 “太傅”,剥夺了军权。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,司马懿再次选择 “隐忍”—— 他装病在家,甚至故意在曹爽派来的使者面前表现得老态龙钟、神志不清,让曹爽放松了警惕。

然而,这只是司马懿的伪装。公元 249 年正月,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(魏明帝陵墓)祭祀,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:他以太后名义关闭洛阳城门,控制禁军,宣布曹爽 “谋反”,并派人劝降曹爽,承诺 “仅免官,保富贵”。曹爽优柔寡断,最终放弃抵抗,束手就擒。

但司马懿转身就违背承诺,以 “谋逆” 罪将曹爽及其党羽(何晏、丁谧等)满门抄斩,牵连者达数千人。这场政变彻底清除了曹魏宗室势力,司马懿独掌曹魏大权,为后来司马氏篡魏埋下伏笔。

高平陵之变的 “背信弃义” 与 “血腥清洗”,成为司马懿 “臭名昭著” 的核心污点。《晋书》虽为司马氏政权作传,也不得不承认其 “内忌而外宽,猜忌多权变”;而《三国演义》等后世文学作品,更是将这一事件渲染为 “奸贼夺权” 的典型,强化了他的负面形象。

三、遗祸:西晋乱世的 “源头”

司马懿的 “臭名”,还与他后代的行为紧密相连。

司马懿死后,其子司马师、司马昭继续把持曹魏政权,甚至发生 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 的弑君事件(杀害魏帝曹髦)。公元 265 年,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建晋,史称西晋,司马懿被追尊为 “晋宣帝”。

然而,西晋并未延续曹魏的稳定。司马炎死后,爆发了 “八王之乱”,宗室自相残杀;随后 “五胡乱华”,中原陷入百年动荡。后世多认为,西晋的混乱源于司马氏 “得国不正”—— 司马懿以阴谋夺权,开启了 “以臣弑君” 的恶例,其后代也效仿这种权谋争斗,最终导致王朝崩塌。

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尖锐评价:“司马懿执政,而天下始有篡逆之萌。” 这种对 “正统” 的破坏,让司马懿在传统史观中始终难以翻身。

四、争议:能力与品行的分裂

客观而言,司马懿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毋庸置疑。他与诸葛亮的数次交锋(如空城计的疑兵、祁山的持久战),展现了顶尖的军事谋略;他推行的屯田制、兴修水利,也为北方经济恢复作出贡献。

但传统文史评价更重 “品行”:在 “君为臣纲” 的伦理体系中,司马懿作为曹魏臣子,以阴谋篡夺权力,违背了 “忠君” 之道;他的隐忍并非 “涵养”,而是 “伪善” 的伪装;他的杀伐果断,更是 “酷虐” 的证明。这种对 “德” 的苛责,让他的才能被负面标签掩盖。

正如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虽承认司马懿 “智计深沉”,却始终将其塑造成诸葛亮的 “反面陪衬”—— 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 “奸雄”。

司马懿的 “臭名昭著”,既是历史事实(夺权手段、后代影响)的结果,也是传统伦理(忠君思想、正统观念)的评判。他是三国乱世的 “胜利者”,却也是传统道德的 “失败者”。如今在博物馆的文史展陈中,提及司马懿,往往会伴随着高平陵之变的地图、西晋篡魏的时间线,以及那句 “司马昭之心” 的典故 —— 他的故事,始终是解读 “权力与伦理” 的经典案例。

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